找到相关内容419篇,用时1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转依”二义之研究

    收于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》册43;或参照叶阿月《唯识思想の研究》(东京,国书刊行会,1979年)第七。  页104 “转依”二义之研究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(2002.07)   (二)真谛译阿摩罗识... 同上注,页264~266;或叶阿月《唯识思想の研究》第七。  27. 关于正观唯识与方便唯识的区分,如来藏缘起说占据著唯识学的最高点,参见宇井伯寿《印度哲学史》第九“世亲的学说”,页396、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552291.html
  • 论析元代佛教度脱剧—以佛教“度”与“解脱”概念为诠释观点(2)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68. 参杨曾文:《唐五代禅宗史》第七(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9年),页348。  69. 引诗见唐节度使于頔...[64]。柳翠在和尚三次引度之后,必须进入自度的阶段,这就是第四折演出她在显孝寺每日问禅、化瓦粮的功课;而最紧要是仍得回到情色的试炼:月明和尚再著牛员外前来嘲拨她,柳翠偈云:“曾向台舞细腰,行人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252369.html
  • 法藏碎金(1)

    。(第七)   《佛遗教经》  汝等比丘,若有人来,节节支解,当自摄心,无令瞋恨。亦当护口,勿出恶言。若纵恚心,则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,所不能及。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若其...甚大。(第十)   《八大人觉经》  第六觉知,贫苦多怨,横结恶缘。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  第八觉知,生死炽然,苦恼无量,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,愿代众生,受无苦量,令诸众生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1153934.html
  • 般舟三昧念佛法门及其传播

    四、闭关的障碍202  五、般舟关的要件205  六、般舟行法的仪规与意义214  第七 般舟经行的渐修次第224  第一节 前方便224  第二节 正行持232  第三节 经行仪式的展演235  ... 第二节 研究材料说明2 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3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架构7  第二 《般舟三昧经》经典的传播12  第一节 《般舟三昧经》传播的内容12  一、《般舟三昧经》的经题12  二...

    陈汉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75454696.html
  • 九十二波逸提法(Pacittiya )

    to be confessed. 60. 任何比丘隐藏另一比丘的钵,僧袍,坐垫,回针,或皮带 - 或指使他人隐藏 -- 就算是玩笑,犯 Pacittiya. 第七: 动物61. Should ...10. 任何比丘挖土或指使人挖。犯 Pacittiya. 第二: 住所11. The damaging of a living plant is to be confessed. 11. 破坏一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3854753.html
  • 《摩诃止观》的实践方法探究

    对于以往佛教众多经论的知识系统作出各种分析重组之后,他也在第七“正修止观”中提出了他自己的修行经验的知识整理,此即是“十境”,此“十境”是修行历程中将遍历之诸事,对于实修者而言实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...其述“大意”的<卷一>及<卷二>中即以“五略”总说《摩诃止观》之著述目的,“目的”即“大意”。以下简述其言,并作若干作者个人理解上的讨论:  解释者释十也。初释大意。囊括始终冠戴初后。意缓难见今撮为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854797.html
  • 清辨“名言中自相有”之看法的探讨

    清辨“名言中自相有”之看法的探讨  曹志成 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  (编者案:本文原为作者博士论文“藏传佛教格鲁派宗义书”之第七“对‘名言中自相有’之看法的探讨”。由于网路显示所限,...2.《广论》对清辨“自立比量”的批判过程中对“名言中自相有”思想的分判标准的再确认宗喀巴在《广论》中又如何一面批判清辨“自立比量”一面建立起“名言中自相有”的分辨标准呢?它与月称之批判(见前一)又有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2254802.html
  • 宋代居士佛教研究

    录  四、撰写佛教地理志  (一)张商英《续清凉传》  (二)陈舜俞《庐山记》  第七 宋代居士佛教的评价  第一节 宋代居士佛教的特色  一、真俗融合儒佛兼修  二、禅净兼修净土为归  三、形成...第二 宋代居士佛教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居士佛教概论  一、居士佛教的相关说明  (一)居士的定义  (二)居士佛教的意义  (三)佛教典籍对居士修道的指引  二、居士佛教资料所写反应对居士的了解 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01754866.html
  • 纯印老人(1)

    三)世事无常 假勿当真  (四)打破烦恼 云散月明  第七  调心消旧业,果报不虚传  (一)财来不贪 心清如水  (二)善恶之报 不差分毫  (三)悟者舍珠宝 贪心招祸殃  (四)为善无分别 小善...法语  再版前言  第一章 自带法名  因缘非浅  (一)慈悲住世  解苦众生  (二)“隐密”的大明咒  (三)饰物“三宝”  附:潘庆芬往生见闻  第二 “纯印”的真实义  (一)纯印与心法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2755084.html
  • 纯印老人(3)

    ,即不离事相(不取于相),心又如如不动。这是修行人的真功夫。  佛光普照十法界,法雨滋润五性根。  意净不随流水转,心闲笑看白云飞。  第七  调心消业障 果报不虚传  纯印老人讲:“好人有福报,...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……”可见修道人,若著“人”、“法”二我的四相之执,永无见道之日。“欲得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”。  心空识无境,眼障耳不闻。  真心涵宇宙,意净天无云。  第六  心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2955086.html